联系我们

怕冷星人的购房指南~如何选最暖和的房子

发表时间: 2024-02-28 12:57:41 | 作者: 产品中心

  每年的供暖季,就是同事张姐的吐槽季,憋屈的不积极的情绪一直延续到供暖期结束为止。一年有四分之一时间过的不舒服。

  几年前张姐买了一套新房,这套房是首层,是朝向偏西的边户,首层大堂经常敞开着,公共区域比其它楼层温度就低。

  张姐这套房又紧挨着消防楼梯,地库持续性涌上来凉气,加之供热管线在他这个屋子里,诡异的拐了一个弯,导致流速减缓。

  所以张姐这套房,每个冬天的室内温度,都牢牢踩在供暖的最低标准线上。真正的楼上穿单裤、楼下穿绒裤。

  开发商开始两年还给张姐报销过取暖费,后来就再也不管了。关键是小区里都知道她这套房不暖和,在中介挂牌都无人问津。张姐一直怨念着,再买房,一定要买套暖暖和和的!

  建议各位怕冷星人和暖气依赖症患者,关注收藏本文,告诉你如何在诸多房子中,挑选最暖和的那一套。

  房子的朝向正南北,与微偏东或者微偏西,在日照时间上差别并不大。在规划设计时,不低于冬至日或大寒日最低时间标准即可。

  也就是说偏东朝向的房子,早晨阳光早会射入居室一个小时,下午阳光会早退出一个小时,偏西向的房子则反之。

  尽管日照和采光都符合规定标准,但不同时段的阳光给居室提供的热量,却有很大区别,居室内亮的早,却未必热的早。

  对冬季居室温度很敏感的人买房,一定要在注意房子朝向的严正性,并且注意在早晨10点至下午2点这个时段,南向不要有相邻楼座的遮挡。

  所以很多人在选房时,乐于选南侧临路的首排,因为在三玻两中空的断桥铝门窗阻隔下,能很大弱化噪音。

  而道路和绿化带形成的天然建筑距离,让南侧建筑无法遮挡自己所在楼层的采光,哪怕居住在低楼层,都能获得满满的日照享受。

  因为首层在地库之上,居室下面没有其它住户,缺乏暖源而且会产生一定的热传导流失。

  而且首层大堂由于空间面积大、出入频繁、封闭性差,造成热量流失。与其它楼层的公共空间相比,温度会低好几度。

  暖气管路的设计通常是先向上抵达顶层后,再向下串联起各层各户。一楼位于本楼热水管道的末梢处,受水温波动影响会比较大。

  而且出于规划布局的考虑,为降低小区整体建筑高度,首层能享有的日照时间往往最短,这也是影响室内温度的主要原因。

  另外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尽量远离消防楼梯出入口。高层建筑除电梯外都设置有消防楼梯,再通过消防门与每层的公共空间连接。

  消防楼梯这部分在冬季保暖性差,上下直筒的结构容易形成风筒效应,会感觉“凉风嗖嗖的”,局部温度更低。想要选暖和房子就离它远一点。

  地暖与挂片是当前住宅最常见的两种采暖形式,挂片的特点是价格经济、易维修更换、易扩容、易搬移。地暖的特点是温度均衡,温度高。

  重点是地暖管只需要中低温水就能达到预想的室内问题。而换热站流出的热水,是为了匹配市面更常见、数量更多的暖气片,所匹配的高温水,。

  所以换热站提供了符合挂片的高温水,进入地暖的环境中,更容易提高室内温度。相邻两个不同采暖方式的楼座,更容易出现一边穿秋裤、一边穿短裤的对比。

  但室内过热也易产生焦灼感、对呼吸系统不太友好,冬天往往需要加湿器开足马力。很多使用地暖的家庭,一冬天暖气截门经常是半开或开三分之一。

  窗户这个很好理解,选择三层断桥铝玻璃,选择L-e玻璃,都是保温隔热的好选择。

  个人感受,再隔热的玻璃,冬季的保暖效果也不如加了保温板的实墙。若选择了大窗墙比的落地玻璃,既然想要它的美颜,也就要承担它在保暖方面的一点点小瑕疵。这时候加厚窗帘就是一个打补丁的必然选择。

  别用箱床,哪怕用收纳盒塞床底也别用箱床。尤其是地采暖的房子,更多依靠室内对流来提高温度,热气又习惯性的往上走,箱床易引起室内局部热流的不循环,造成“床冷”的感觉。

  1. 怕冷选择的户型要有更少的外墙,比如大山墙就不要选了、顶层和首层就不要选了,

  2.南向的开窗可以大,北向、东西开窗向尽可能适中,别一味地追求落地窗、转角窗,即使房间里的温度够高,窗口处也是冷风渗透,总是感觉阴冷,体温感受不好。

  3.优先选择地板采暖,更要注意家具的布置密度,尽可能流出空气对流的空间,这样做才能够使得室内热气更加均匀。

  4.新楼盘的楼层高区低区对采暖影响不是很大,现在配套设备都很强大,但是物业不维护或者不开就会导致有问题。比如换热站换热的水温低,并不是市政管网不热,而是小区的换热站效率低下导致的温度低。

  如果还嫌冷……别去海南,房价挺贵的,很多海边的房价性价比很高,比如巽寮、比如南沙、比如惠州、比如普宁……。


Parse error: syntax error, unexpected end of file in /www/wwwroot/ydbtech.com/cache/template/e231/1c38/e0a2e27234acbd6eaaed.html on line 48